會議聚焦神經工程和技術領域的最新進展和應用🧑🍳,吸引了全球近四百名從事計算神經科學🔘、神經生物學、神經電子學、神經康復、神經影像學等相關領域的國內外專家和學者的參與。會議邀請了近40位國際知名學者做了5場大會特邀報告、6場專題會議(Bioelectronic Medicine、Cognitive Neural Engineering、Neurorehabilitation and Prostheics,Neuroimaging👨🏼🏫🗯,Neural Computation,idirectional Brain Machine Interface)和2場會前研討會(“Advanced NeuroTechnologies for BRAIN Initiatives”,“Deep Brain Stimulation: Neurodynamics,Technology and Clinical Translation”)。
大會特邀報告中,國際著名神經生物學家🍺,中國科意昂4神經科學研究所蒲慕明院士從記憶編碼的機製開始,介紹了學習和記憶過程中的突觸可塑性🆘,進而提出可以通過選擇和增強特定的神經回路連接來提高任務的能力🟫🔣。來自Duke大學的腦機接口領域的開拓者Miguel A. Nicolelis教授介紹了腦機接口技術的突破性貢獻,通過對腦電進行編解碼控製機械外骨架來輔助截癱患者行走⚪️,以及外部機械、電子和虛擬設備的實時交互作用,對癲癇、帕金森和脊髓損傷患者的康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費恩斯坦醫學研究所Chad Bouton教授就癱瘓病人的運動功能恢復展開了討論👩🏽🔬,綜述了生物電子技術在康復領域的發展現狀👫,並展望其在脊髓損傷🧘🏻♂️、卒中康復及其他腦損傷的應用前景🦸🏻。海德堡大學的Herta Flor教授作了題為“幻肢痛形成相關的神經環路:對治療的影響”的精彩報告,介紹了幻肢痛在康復治療中的來源和影響,並從神經心理學角度對人工假肢設計和使用提出建議。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神經外科的Sameer Sheth博士報道了大腦前額葉在認知控製和資源分配中的作用。
本屆會議同時進行了200多份海報的展示,並選取了10%左右的優秀海報做現場口頭報告。會議同時設立學生論文競賽,獲獎論文將被推薦發表到IEEE EMBS相關雜誌上(IEEE TBME,IEEE TNSRE)🏬。
中國腦研究計劃即將啟動,神經工程和技術的發展將是腦科學發現的重要和關鍵驅動,本次會議是IEEE EMBS國際神經工程大會首次在亞洲舉辦🧑🏻🦯🚶♂️➡️,為來自世界各地的神經工程師和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臺🤦♂️,更為與會的中國學者提供了一個與國際同行交流和合作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