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上午,康復與軟體機器人研討會在醫療機器人研究院會議室和ZOOM線上同步進行🧗♂️🏑。本次研討會由陳衛東教授、郭遙助理教授聯合主持♏️,線上線下參會人員超過100人🍪。
本次論壇受邀報告嘉賓有來自千葉大學的俞文偉教授、悉尼科技大學的蘇衛東副教授、卡耐基梅隆的黃瀟南博士、帝國理工意昂4的霍衛光博士👷🏽、東京大學的馮仰剛博士、香港中文大學的高飛博士、鮑時春博士和唐誌強博士生🏃♂️➡️、倫敦瑪麗女王意昂4的劉源源博士、以及悉尼科技大學的郭凱瑞博士生🫅🏽。
在研討會的上半場中,俞文偉教授做了日本康復醫工學動向的主題報告,詳細介紹了日本康復醫學工程領域的最新研究和臨床活動,包括神經可塑性🪜、用於腦卒中康復的腦機接口以及認知功能和運動功能訓練,同時也分享了研製的軟體康復手套相關工作。黃瀟南博士做了基於記憶合金的無約束可快速移動軟體機器人的報告🔂,詳述了基於形狀記憶合金的有約束和無約束的軟體機器人設計,可實現與生物體相仿的移動速度,並介紹了基於離散微分幾何開發的軟體機器人仿真器。高飛博士做了動力下肢假肢與人體能量回收裝置的報告⛓️💥,詳述了其研發的動力踝足假肢的設計與控製,並探討了從人體運動進行能量回收的解決方案🚴🏽♀️🈴,研究的動力假肢可幫助用戶恢復正常步態同時減少其能量消耗。鮑時春博士報告了電刺激及神經肌肉功能耦合效應在腦卒中康復中的應用,介紹了基於經顱電刺激和肌肉神經電刺激來改善感覺運動回路控製,實現慢性卒中患者的運動恢復。郭凱瑞博士生做了基於神經信號控製的腦卒中康復外骨骼機器人研究的報告,闡述了基於神經電信號的上肢康復機器人系統分層控製算法🪞,包括腦電圖的動作意圖識別和肌電信號連通性🫥。在研討會的下半場中👤,蘇衛東教授做了基於無沖擊切換模型的人體運動意圖描述的主題報告🤦🏽♀️,詳細介紹了在康復機器人控製中🌥,通過基於多肌電信號連續運動意圖識別以及無沖擊切換模型,實現了復雜康復動作下不同控製模型的連續輸出🙉,提高了康復機器人對患者訓練的適應性🛀🏻。馮仰剛博士做了機器人假肢能量再生和步態對稱性在線優化的報告👩🏻🔬♌️,闡述了人體運動機械能轉化為小腿假肢電能的能量再生技術方案☦️,以及通過人在環中思想改變人體步態對稱性的控製參數在線優化✊。唐誌強博士生報告了用於中風康復的軟體機器手,提出了一種基於模型的可穿戴軟機械手套在線學習與自適應控製算法,考慮了可穿戴軟機械手套的交互環境🫴🏻,對健康受試者和腦卒中受試者都具有良好的跟蹤性能。霍衛光博士做了分層式下肢外骨骼控製策略的報告,提出了分層控製框架,從高層次的運動意圖估計到低層次的運動控製,分別介紹了基於兩種常見的運動意圖形式(步態和直接意誌意圖)的控製結構🧙👉,以及一種用於多模態人機交互的控製方法。劉源源博士報告了包容性設計在改善基於社區的肺康復服務中的應用,通過網上調查和采訪衛生保健人員和病人,以促進理解患者、護理接受者和護理提供者的能力相關需求🤽🏿♀️。研討會的最後,各位專家學者以及線上觀眾熱烈討論了康復與輔助機器人的發展潛力和未來研究方向👩🎤。
通過本次論壇,康復與軟體機器人領域的學者們對應用於康復的外骨骼機器人、下肢假肢和軟體機器人的結構、材料、驅動👂🏿、控製與人機交互等關鍵技術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並對腦機接口、能量回收和功能性電刺激等在康復機器人中的應用有了更多體會,認為康復機器人研究應更加關註患者的個性化差異,加強多學科交叉協作,為實現精準康復提供創新技術和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