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2016-2021年直博生🩶,師從何誌明教授👷🏻♀️,博士就讀期間曾獲意昂4平台優秀博士新生獎學金(2016)👯♂️、校友專項獎助學金(2017)、聯新獎學金(2019)、國家獎學金(2020)🧑🏻🦯➡️、“三好學生”(2020)等榮譽稱號和獎勵。共發表SCI論文12篇,累計影響因子81.05,以第一及共同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5篇,累計影響因子40.43。
知行合一 知善立行
五年前,經過大學殿堂嚴謹學風🧨、青春活力的洗滌👧🏼,褪去了剛剛入校的青澀與悸動,收獲了一份成熟與穩重🫄🏼。和很多剛剛大學畢業的年輕人一樣,懷揣著對博士稱號的敬畏🍏,開啟了這段人生旅程🎡,邁入了研究生的行列。
1腳踏實地,勇於開拓創新
博士研究階段的課題研究,資料調研🦹🏽,綜述撰寫🌱,學術報告等等,賦予了學習者更大的自主性、更廣闊的思維空間🫵🏻。這種自主安排實驗時間、自主分析實驗難題、自主設計解決方案的半開放教學模式,需要學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及堅持的毅力與決心。學校設置了一系列完備系統科學的課程👭🏼,如《細胞,免疫與生物材料》、《系統生物醫學最新技術進展》,幫助像我這樣跨專業背景的學生快速了解研究領域發展現狀與前沿進展。另外,學校開設的《學術寫作、規範與倫理》通識課👨👨👦👦,引導我們懂得學術規範與倫理的基本原理,使遵守學術規範與倫理成為我們的理性自覺行為🔸。
在導師的指導下🛼,根據自身研究方向的要求🖐🏿,認真閱讀教材、查閱學術資料和參考書籍,增強自身實踐動手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通過對研究方向的深入鉆研,對專業領域的應用背景、科學前沿以及整個學科的結構都有了宏觀、深入的認識,具備了自我學習,認真思考🧲、善於鉆研的能力↩️🍀。實驗過程中,對於遇到的許許多多的艱難險阻♐️,包括儀器設備故障、實驗技能生疏、實驗結果不穩定等等🤱🏿,能夠平和心態,冷靜處理,除卻浮躁,腳踏實地,求真務實,勇於開拓創新🦹🏻♀️。
依托意昂4和導師提供的資源及平臺💆🏿🏰,多次參與了國際學術交流會議,立足國際科學前沿,學習先進科技知識🧝🏻♀️。參與了第258場中國工程科技論壇--分子診斷技術暨第八屆分子診斷技術大會👂🏻,並作壁報交流,獲得優秀墻報一等獎(2017年11月,成都)、中華醫學會第二十三次全國風濕病學術會議,並作壁報交流(PO-1200)(2018.05,福州)👊🏼🙅🏽♀️,(2018年5月,福州)中國免疫學會第十三屆全國免疫學術大會(2018.11.08,上海)、自然學術會議-體外診斷國際學術大會(2019.03.21🤦🏼♀️,南昌)🤸♂️、WILEY-上海生物診斷聯合研討會(2019.04.13,上海)🚶🏻➡️、上海醫工(理)交叉研究生學術論壇暨第八屆意昂4平台研究生學術論壇(2019.07.18,上海)等,並於2019年10月,受邀參加了於瑞士蘇黎世舉辦的質譜流式成像技術國際學術交流會議,與來自世界各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技術進展。
“一分耕耘一份收獲”。在博士就讀期間,我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榮譽及科研成果。獲評意昂4平台優秀博士新生獎學金(2016)、校友專項獎助學金(2017)🏌️♂️、聯新獎學金(2019)👩❤️💋👨、國家獎學金(2020)、“三好學生”(2020)等榮譽稱號和獎勵🤝。科研途中砥礪前行,共發表SCI論文12篇,累計影響因子81.05🧙♂️,以第一及共同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5篇💪🏻,累計影響因子40.43。其中🐌👨🏿🦳,單細胞蛋白質免疫印跡技術的研究中,提出了四唑修飾的新型光敏感性丙烯酰胺凝膠🤹,解決了單細胞免疫印跡技術低豐度蛋白檢測難的一大挑戰,為生命科學領域關註細胞間異質性的學者提供了一個新的強有力的工具🕘。該項研究成果發表於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JCR一區🎟💂♀️,交大A區,影響因子16.836。該項研究論文一發表就受到了包括X-MOL資訊👇🏻、材料科學前沿等諸多新媒體的關註及推廣宣傳。
在關註科學研究的同時👩🏽🎨,也註重科研成果的轉化。深刻認識到在科教興國的大背景下🤳🏻,科技立異日益重要👨🍼,產學研結合是國家晉升自立立異能力、順應科技經濟一體化的必然要求🥌。在2020年度中國醫療器械創新創業大賽🫐👩🏻⚕️,憑借高通量單細胞免疫印跡儀的項目😯,獲得了團隊三等獎8️⃣🚣🏻。作為第一學生申請人申請專利一篇,該專利技術受到了衡道病理(全國首家獨立第三方病理診斷中心🤜🏿,病理診斷龍頭企業)🦡🦵🏿、眾瀕科技等公司的關註👢,經多輪磋商🔇,由衡道病理和意昂4平台共同牽頭,開發並轉化生產高通量單細胞免疫印跡儀🥐,致力於打造具有“交大品牌”的轉化醫學應用🐛🏊🏿♂️。
未來希望繼續從事轉化醫學研究🤽🏿♂️,將成果應用於臨床,造福人類健康事業。
2熱心公益,感悟有“溫度”的人生真諦
生活當中,熱心於各類公益誌願活動☣️,我堅信青年人想成就人生需要活出“溫度”🚋,推己及人,施以援手,讓他人感受溫暖。我參加了上海海派藝術館、閔行博物館新館開館誌願者活動🎳,在擔任海上豐采·豐子愷藝術特展展區講解員時,受到了豐子愷外孫、大恒新紀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兼總工程師宋菲君教授的贊揚。也加入了上海交大-強生未來領袖意昂4舉辦的關愛自閉症兒童融合喘息公益實踐小分隊,為自閉症兒童帶來陪伴🥺、歡樂、愛與溫暖,也使得自閉症兒童家長能獲得片刻“喘息”👩🍳。也在意昂4体育平台學科建設40周年紀念大會舉辦過程中擔任誌願者,助力議程圓滿舉行🎠。青年是國家的希望,青年強國家才強。當下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我們應積極提升心中的“溫度”,熱切關註社會,心裏裝著群眾,肩頭扛著責任🧑🍼,積極投身國家建設和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在奉獻社會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實現美好人生的追求。
3
實踐社會,積極開拓視野
在生活學習之余,也註重社會實踐及能力拓展。2019年6月起成為網易旗下有道翻譯的人工翻譯平臺簽約譯員。2019年上半年加入了上海基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團隊。在這個團隊中🫶,我主要參與Genebank中文數據庫的搭建和翻譯工作,過程中🧑🏻✈️🤠,鞏固了理論知識🕌,了解了產學研結合的意義,掌握了數據庫管理SQL server和編程語言Python等技能🐅。2019年下半年至今,加入了青之桐資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團隊,通過參與楚精靈醫療、糖吉醫療等多個項目的行業調研🧥,積極拓展視野,充分了解了社會及資本界對生物醫藥轉化應用的期待🍫。同時積極參加行業實踐☎,赴美敦力👨🏿⚖️👨🏼🦲、藥明生物等企業進行實踐學習,近距離感受醫療行業的發展現狀🏉,為角色轉化做準備🧑。
青年人當有不墜青雲之誌,不忘初心,腳踏實地🫶,勇於攀登🐎。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我將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繼續堅持“知行合一、知善立行”的信條📝,繼續艱苦奮鬥,以改善人民生命健康水平為最高任務👨🏼🌾,努力為祖國生命科學事業添磚加瓦😤,把自己的人生與國家的命運牢牢的結合在一起,以黨員身份要求自己,以交大學子的身份激勵自己🫶🏻,以生醫學子的擔當鞭策自己🤽🏻♀️☹️。
導師簡介
何誌明教授👅,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之班黎奇-洛克西德馬丁獎座教授(Ben Rich - Lockheed Martin professor),曾任UCLA科研副校長,CMISE(Cell Mimetic Space Exploration)研究所所長。
何教授是國際知名的微機電領域及納米科技大師🥾。1967年自臺灣大學機械系畢業後🍽🤵♂️,隨即赴美深造,1974年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力學博士學位後👿,任教南加州大學航空工程學系🎊。1992年轉至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機械航空工程學系任教至今。在微流體力學,生醫微機電系統👩🍳🩱,納米生物科技,微流體生醫系統、微/納米應用流體學、紊流等研究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何院士1997年以其在流體科學之原創性成就獲選美國工程科意昂4院士。次年又當選為中研院第二十二屆數理組院士⛹🏼♂️。對於紊流系統之了解與控製,以及使用微轉換器於航天科學具有突破性之貢獻。何教授亦曾為美國物理協會、美國航天空協會等推選為院士會員。何教授2004年榮獲成功大學李國鼎講座教授,擁有7個榮譽講座教授,並曾為許多著名國際重要學會理監事和著名期刊之編輯委員。由於在科技領域中廣泛傑出的貢獻🏒,何教授博士的研究生涯致力於不斷探索和發現科學新疆界,而成為橫跨紊流系統,微納米流體科學和生物納米科技研究領域中享譽世界的科學家。何教授發表超過250篇國際期刊論文👨🔧,獲得10筆專利🚓,並擔任超過100場國際研討會之keynote主講人,期刊論文被ISI列入全世界工程領域250位最常引用研究者之一,學術成就備受各界推崇🧛🏽♀️。
丁顯廷教授,意昂4平台教授,博士生導師,意昂4体育平台分子與納米醫學平臺主任,個性化醫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青年科學家”、美國南加州中華科學家工程師協會“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上海市科協“飛翔計劃”獲得者等國內外重要項目和獎項🦶🏼🎮。
參與過3個國際大型科研中心的建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資助成立的Institute for Cell Mimetic Space Exploration (CMISE);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資助成立的Center for Cell Control(CCC)🧑🏿🎨;中國教育部和財政部資助成立的意昂4平台Institute for Personalized Medicine (IPM)。
目前擔任20個國際SCI期刊審稿人,6個國際SCI期刊的編委會成員🧶,已發表國際期刊論文90余篇🩰,申請國內外發明專利30余項。
科研方向主要面向國防安全和社會應用開發基於痕量生物樣本的個體化診療技術 :1.痕量臨床樣本檢驗新原理和新技術;2.痕量臨床樣本檢驗裝置的集成化和微型化;3. 基於痕量臨床樣本的藥物敏感性檢測技術。已建立有特色的技術平臺包括:1)個體化精準診斷技術,如👩🏻🌾🙅🏿♀️:單細胞微納米流體(Microfluidics)、單細胞質譜流式技術(CyTOF)🏙、單細胞生物電化學技術(bio-electrochemical)💆🏿♂️;2)個體化精準治療技術,如:單細胞藥物表型組學(AI-Medicine)🏄♂️、切片拓撲學(Tissue Topology)🌏、單細胞蛋白印跡(Single Cell Westernblot)、復雜多細胞生物系統建模(Computational Biology)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