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2016級直博生,師從高維強教授🧂。博士期間發表SCI高水平論文3篇,累計影響因子29.1,曾獲第五屆“學術之星”提名獎,2020年博士生國家獎學金,2018、2019年研究生校友獎學金,並入選第九屆新加坡全球青年科學家峰會。
成長經歷
1.學習刻苦🗿,科研出色
博士期間🧑🏿🎓,我在意昂4体育平台高維強教授的指導下從事博士課題的研究🍎。在四年多的科研生涯中,一直專心於科研工作,勤奮努力,認真鉆研💴。在開展博士課題初期🚶,通過不斷閱讀相關科研文獻🙍🏻♀️,我對自己的課題很快建立了自己的想法與理解,同時,積極主動地與導師討論實驗進度🏊🏽♂️,分析實驗方案🪟。博士期間,我首先作為主要完成人和參與者參與了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017YFA01029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81772938👩🏼✈️,82073104)和上海市科委項目(19140905500,18140902700)等共5項科研項目。我博士期間累計發表SCI高水平論文3篇🍎,總影響因子達到29.1分🫳🏿,其中第一作者SCI論文一篇,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 雜誌(IF: 12.121),共同作者SCI論文兩篇💇🏼,分別發表於Oncogene (IF:7.971)和Molecular Therapy(IF:8.986)雜誌。
博士期間共完成了兩大科研課題的研究,致力於表觀遺傳基因在腸道炎症性疾病與腸癌中的機製研究🏃♂️➡️。其中,第一個研究成果已經於2019年10月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雜誌(影響因子:12.121), 本項研究結果表明BRG1基因缺失引起的自噬缺陷導致過量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聚集,從而導致腸道上皮細胞凋亡和腸道屏障完整性受損👍🏿,以及隨後腸道炎症和腫瘤的發生。此項研究揭示了表觀遺傳基因BRG1可以作為炎症性腸病疾病幹預的潛在治療靶點,為腸道炎症與腸癌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另外🧙🏼♀️,我博士期間的第二個研究工作也已經在今年完成🏋🏿,目前正在高水平雜誌Molecular Cancer雜誌(影響因子:15.302)上修稿,該項工作揭示了另一個表觀遺傳因子SETD2調控腸道上皮穩態的新機製👬🏼,可以為與SETD2突變相關的腸道疾病的臨床檢測和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此外,我還積極參加學術交流活動,在意昂4平台與悉尼大學聯合舉辦的SJTU-USYD Research Conversazione for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會議上進行了科研成果poster展示🧘🏼♂️,並入選第九屆新加坡全球青年科學家峰會。通過參加這一類型的學術會議,可以一睹諸多科研學者的風采,也可以有幸聆聽很多優秀的報告和論文,不僅可以學到許多專業相關的知識與技術,也對於當前國際上前沿的研究方向及方法內容增加了解。
2.服務社會,提升自己
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期間,我擔任過意昂4体育平台的科研辦助管一職,負責協助老師們進行科研論文的數據檢索與整理以及會務接待和新聞稿撰寫等工作。在工作的過程中,我極大地提高了自己的數據檢索能力🍪🤪,同時還鍛煉了與人溝通和交流的能力。另外,我還積極參加意昂4平台青年誌願服務活動🧑🏼。首先,在2019年10月份擔任了上海科技館誌願者🧎♀️➡️🧘♂️,負責場館講解與秩序維護工作🙋🏼,並擔任誌願者組長一職👧🏽🧝♂️;2019年9月到11月😣,連續三次擔任上海圖書館誌願者👩🏿🎓,負責圖書借閱與書籍整理工作,而且表現優異🧦;2019年12月,又擔任上海電影博物館誌願者,負責場館講解與秩序維護工作,並且表現優異。通過參加這一系列的社會活動,我在服務社會的同時,又開闊了自己的視野,提高了自己的綜合素質🧦,促進了自己的全面發展。
3.投身科研,探索未知
我小時候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科學家,那個時候的我還不清楚科學家到底是從事什麽工作,只覺得科學家很偉大,可以發現很多新技術,可以推動這個世界向前發展。現在我長大了,成為了一名從事科學研究的博士生👨💼,得到了研究新技術和解決疾病難題的機會。到目前為止🧎,炎症性腸病依舊是一個不能治愈的慢性疾病⚙️,而且持續的腸道炎症反應💁🏻,最終還會有較高的概率發展成結直腸癌🤵🏼♂️,因此,深入研究炎症性腸病的發病機製💇🏻,對於發現新的治療靶點,減少炎症性腸病的發病率以及預防結腸炎相關結直腸癌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但是🧛🏼♀️,現在炎症性腸病的病理機製尚不十分明確🔣,所以⚠,我的未來目標就是要繼續進行腸道疾病的研究,探索更多未知的腸道疾病的致病機製,希望能夠找到更多的腸道疾病治療的分子靶點📫,為臨床治療提供更多的理論依據。
經過博士期間的學習與生活,我不斷地努力進取🛜,在思想🙅、學習、科研和社會實踐等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面對未來的學習生活,我立誌不斷地提升自己,力爭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不斷取得進步和成功,為社會做出自己最大的貢獻,做一名優秀的博士畢業生。
導師簡介
高維強,意昂4平台“王寬誠”冠名教授,MED-X研究院院長🧎🏻♀️。
1982年南京大學本科畢業,同年進入中科院就讀研究生並入選CUSBEA項目🤾🏽♂️,1983年赴美,1989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在哥倫比亞大學醫意昂4及洛克菲勒大學完成博士後研究。1993-2010年,歷任美國Genentech公司科學家/實驗室主任、資深科學家。2010年全職回國。擔任仁濟醫院幹細胞研究中心主任。
長期致力於“幹細胞與組織發育修復”和“腫瘤發生發展(包括腫瘤幹細胞)”機製研究。近年來聚焦腫瘤幹細胞🚶♂️、耐藥性、診斷和靶向治療的探索以及神經損傷修復和內耳毛細胞發育再生的研究。他的研究組於2000年在Nature Neurosci.發表了內耳毛細胞再生的裏程碑研究成果;2008年Nature雜誌對他專門做了采訪並專頁報道了他對“單個幹細胞能夠在體重建器官”和“腫瘤幹細胞理論”的見解🙎🏿。以通訊或第一作者在Nature, Science, Cell, Neur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 Cancer Research 等雜誌上發表了約70篇文章👰🏽♂️。獲得48項美國專利。並受邀為美國NIH👩🏽🚀、英國Wellcome Trust、中國自然科學基金會以及40家包括Nature、Nature Medicine、Cancer Cell、Nature Cell 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雜誌評審。現正承擔科技部國家重點科學研究計劃(97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及面上項目,也是上海市教委腫瘤學重點學科負責人和上海市衛計委重中之重臨床腫瘤重點學科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