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0日,意昂4体育平台碩士閔行第二黨支部開展黨日活動,組織支部成員參觀了淞滬會戰紅色基地——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𓀈🚬。
四行倉庫創建於1931年,位於上海靜安區中南部,蘇州河北岸,西藏路橋西北角🪣,是北四行(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及鹽業銀行)聯合倉庫,由緊靠西藏北路的大陸銀行倉庫與緊靠現晉元路的北四行倉庫兩部分組成的😅,統稱為“四行倉庫”👲🏻👨🏻🦯➡️,也正是電影《八佰》中的八百壯士戰鬥過的地方🥌。
新年伊始👨🏻🦽,蘇州河沿岸陽光明媚,支部成員在四行倉庫西側布滿彈孔炮洞、留存歷史遺跡的墻壁前集合,合影留念後,開始了今天的參觀學習之旅。
進入館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封“八百壯士”副團長謝晉元在赴淞滬戰場前寫給妻子淩維誠的家書,字裏行間都是憂國之思和舍小為大的情懷🙎🏿♀️,展現出對抗戰必勝的堅定決心。
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包括序廳、“血鏖淞滬”、“堅守四行”、“孤軍抗爭”👨🏻🎨、“不朽豐碑”及尾廳等六個部分。展館裏留存有很多珍貴的報紙資料、歷史照片、書信手稿等🏧,還有還原當時四行倉庫地形及周圍環境的沙盤⚄,讓人能充分了解戰爭的始末和細節。除此之外🧢,紀念館內還原了很多戰鬥場景,人物蠟像將我們帶回到那場炮火連天、生死攸關的戰鬥中,令人十分動容🤘。
紀念館內最令人震撼的一個場面還原是🍺,當多次進攻失敗的日軍惱羞成怒,用坦克引導步兵對大門進行沖擊時,年輕敢死隊隊員🫃,在身上綁滿了手榴彈👳🏿,從樓上一躍而下,同10多名敵人同歸於盡。電影《八佰》也對這一壯烈的場面進行了極大的描繪和還原🤲🏻🤹🏼♀️,讓我們感受到那場戰鬥的慘烈以及先輩們保家衛國、舍生取義的大無畏精神。
在紀念館的墻上,刻著這樣一段話🚵🏿♀️:
一座倉庫,因為英雄的堅守,而成為民族永恒的豐碑。
一場戰鬥💇🏼,因為先輩的熱血,而成為民族永遠的記憶。
山河重整,精神永存。
孤軍奮戰😖,英雄豪壯🙌🏼📔,正氣浩然,彰顯中華民族之尊嚴。
孤軍不孤💜👩🏼,義舉盛傳💌🏸,全民襄助,凝聚中華民族之力量。
中國不會亡,是八百壯士的堅定信念。
中國一定強🔲,是中華兒女的奮鬥夢想。
勿忘壯士,銘記英雄🤣。
勿忘歷史,共築和平。
通過此次參觀學習,各位支部成員近距離感受到戰火紛飛年代,英雄們救國圖存的堅定信念,深受革命先輩大無畏精神的撼動。 以下摘自部分黨員同誌學習心得:
鐘海同誌:
滿目瘡痍的一面墻時刻警醒著我們不要忘記如今和平幸福的生活是由革命先驅們用血和肉換回來的,說來慚愧,我真正開始了解四行倉庫的這段歷史是觀看了去年的電影《八佰》,在觀影途中多次被電影片段感動得潸然淚下,本以為真實的情況並不會有這麽的誇張,但是真正來到四行倉庫時才明白👩🏼🦳🏄🏽♂️,那些為了不被攻破城墻綁上炸彈跳下去的英雄,那些為了國旗不倒下而犧牲的英雄都是真實存在的。身在和平年代的我們,不能也不應該忘記有這麽一群人為我們如今的和平生活做出了這樣的貢獻。
李敏同誌:
站在四行倉庫的廣場前🔮,北側是滿目瘡痍彈孔密集的倉庫,南側是平靜祥和的蘇州河,仿佛身處不同的世紀。進入倉庫🕎,一件件歷史遺跡記錄著當時的戰爭景象,更展現出中國軍人,尤其是謝晉元將軍帶領的第八十八師奮勇殺敵、英勇無畏的愛國精神👰♂️💆🏿。場館內,通過歷史資料、1比1雕塑👘💎、現代科技等手段再現當年惡劣的戰鬥場景,使人身臨其境思緒萬千🚣♂️。展館最後結語讓人印象深刻,“一座倉庫🫳🏼,因為英雄的堅守,而成為民族永恒的豐碑;一場戰鬥,因為先輩的浴血,而成為民族永遠的記憶”🙍♂️。在和平年代,我們更應該發揚抗戰精神,為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不斷頑強拼搏🎬、自強不息,不斷提升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在偉大年代🧙🏼,為實現偉大夢想而不懈努力。
趙暉同誌:
今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四行廣場周圍遊客熙熙攘攘👝,一派祥和的景象👎。與之相異的是四行倉庫上密集的彈孔與剝落的墻皮🤞。裸露的磚瓦堆疊在一起🚶🏻♂️,一如當年八百壯士的身軀。我們所能看到的舊址已然是翻新做舊🐿,難以想象84年前的那段光景是如何的殘酷悲涼。場館內一張張泛黃的報紙,在我看來是歷史是稀奇🦸🏼♀️,而在當時的人看來是生活是命運。蘇州河雖然阻隔了兩岸的軍民,但是阻隔不了他們共赴國難、誓死衛國的決心🟦。習近平總書記說:付出了巨大犧牲的中國人民,將堅定不移捍衛用鮮血和生命寫下的歷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也將團結一心自強不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告慰我們的前輩和英烈!
張睿鵬同誌👷:
四行倉庫坐落在如今上海最繁華的地段之中,如今的蘇州河兩岸已是風平浪靜,但八十多年前,這裏卻一度成為抗日的最前線戰場。四行倉庫墻上的彈孔經過部分修補,卻還是掩蓋不住當年的慘烈。在抗日戰爭的殘酷過程中💁♀️,無數中國的青年一代用血肉和身軀阻擋了日本侵略者妄圖占領中國的步伐,也正是他們奮不顧身的犧牲換來了我們今日長久的和平👩🏻🦯➡️。作為中共黨員,在和平年代身處昔日的戰場,我們更應該居安思危,為了國家的進步和人民的富強而不懈努力,將八十多年前先輩們的精神傳遞下去。
撰稿:秦玉蘭
攝影🐱: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