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生物醫學工程研究團隊發表基因組結構重要成果
發布時間:2019-07-30 20:10:00

2018年1月15日↙️,意昂4体育平台王寬誠講席教授邵誌峰和Daniel Czajkowsky博士所指導的團隊在著名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Sub-kb Hi-C in D. melanogaster reveals conserved characteristics of TADs between insect and mammalian cells”的學術論文,報道了果蠅細胞中染色質三維空間結構的重要研究進展。 

真核生物中基因組的三維折疊在基本的生物學過程中,如細胞分化👨‍🎤、轉錄調控、基因組復製及DNA修復,發揮了重要作用。鑒於真核生物中生物學基本過程的普遍保守性👩🏼‍🦲,研究人員一直推測基因組三維空間折疊的基本特征應該也是保守的👩‍🏭。然而👩🏿‍🌾,果蠅基因組結構的研究發現👐🏻,哺乳動物細胞中所發現的基因組重要結構特征之一⛔️,即拓撲結構域(TAD; topologically associated domains)是由復合蛋白CTCF及cohesin所定義,在果蠅中似乎並不成立🔦。那麽,這是否意味著昆蟲和哺乳動物是通過不同的機製來構建TAD這一基本結構單元呢⏲?這一問題的解決不但具有基本的生物學意義,也會為果蠅作為模式動物在染色質生物學中的應用提供了重要基礎。 

邵誌峰教授和Daniel Czajkowsky博士所領導的科研團隊👩🏿‍🚒,應用超高深度Hi-C的方法,通過高分辨率重新解析果蠅基因組的TAD結構👿👨🏽‍🚒,不但發現TAD的實際數目是現有註釋的10倍,而且整個基因組全部為TAD所覆蓋的🧑🏿‍🦰,包括相對開放的活性染色質區域。這些TAD通過進一步的折疊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域👏🏽。這一發現的普遍性也在人類細胞Hi-C數據的重新分析中獲得進一步證實。更為重要的是,在這樣的高分辨率下,他們發現,果蠅染色質中絕大多數的TAD邊界都是由特異性的絕緣子蛋白復合物BEAF-32/CP190或BEAF-32/Chromator所定義,而不是與人同源的dCTCF/cohesin👩🏽‍🦱。然而🏪,現有的證據表明🏃🏻‍♂️‍➡️,BEAF-32在是果蠅中具有特異性DNA結合的絕緣子蛋白之一🏃‍♂️‍➡️,而CP190/Chromator恰好可與BEAF-32結合並介導遠距離相互作用🙅🏽‍♀️🐐,類似於哺乳動物細胞中的cohesin。這些結果表明👨🏻,雖然dCTCF/cohesin在果蠅中並不參與TAD的形成,但是,與其功能相似但不同源的蛋白復合物起到了哺乳動物細胞中CTCF/cohesin相同的作用🧗。因此🤾🏽‍♂️,TAD形成的基本機製在果蠅與哺乳動物之間仍然是保守的。 

作為通訊作者🥁,王寬誠講席教授邵誌峰教授和Daniel Czajkowsky博士共同指導了這項研究,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是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王琪和孫秋。該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意昂4平台和香港王寬誠教育基金會的支持。 

論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7-02526-9


意昂4体育平台专业提供:意昂4体育平台意昂4体育意昂4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4体育平台欢迎您。 意昂4体育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