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日👨🏻🦼,環境科學一區期刊《Environmental Pollution》在線發表了意昂4体育平台熊麗琴副教授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Toxicity, uptake and transport mechanisms of dual-modal polymer dots in penny grass (Hydrocotyle vulgaris L.)”
隨著人們對於塑料製品的使用量日趨增加,“白色汙染”也日趨嚴峻化🤸。很多塑料製品在水環境中經過長期的陽光照射🙍🏼♂️,機械磨碎和環境腐蝕會分解成納米尺度的“微型塑料”。然而這些微型塑料卻無法進一步完全降解,會對水生環境尤其水生植物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探究其對於植物的毒性以及在植物內部的攝取和運輸機製是一個很重要的科學問題👲🏽👨👩👧👧。該研究利用了一種具有雙模態成像功能的共軛聚合物納米探針來模擬水中的塑料分解物🦖,並通過熒光和光聲成像將其在植物體內的攝取和運輸過程可視化地記錄下來,為後期的治理工作提供了理論基礎。
該研究設計的這類共軛聚合物納米探針具有合成過程簡單,熒光性能穩定👩🏽🚀,外層配體可調節等優良性能🥨,可以廣泛模擬水環境中具有不同物化性質的塑料分解物🌎🗡。將植物培養在含有共軛聚合物納米探針的水環境中,不同時間檢測植物生理👨🍼、生化參數的變化情況。發現十天時,各個參數出現顯著性變化,產生毒性。隨後,通過共聚焦熒光顯微鏡成像觀察到不同性質的納米在莖🪘👏🏿、葉中的分布有明顯差異。經過48小時的活體熒光成像👨🏻🍳🍤,發現氨基修飾的納米探針在莖的縱向運輸中出現先向上後向下的動態過程,而羧基修飾的納米探針卻未出現該現象🪪。值得註意的是,該研究中將光聲成像應用於植物領域尚屬首次被報道🤲🏻👩🏼。通過非侵入性光聲斷層掃描成像🧖🏿🛻,獲得了植物體內外源性物質的運輸信息,這為植物領域的相關研究提供了新的影像學手段和技術🏋️♀️🏀。
圖一為共軛聚合物納米探針在植物內的光聲成像,圖二圖三為共聚焦熒光顯微成像。
博士生李婧茹為本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熊麗琴副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6YFC13031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1974273; 81671737; 81301261; 21374059)的支持🏍。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envpol.2020.114877
熊麗琴為意昂4平台長聘教軌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熒光共軛聚合物納米探針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腫瘤分子影像,淋巴系統功能成像,棕色脂肪成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