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繼2011年上半年推出“身邊的感動”系列報道受到廣泛好評後💉,從2011年10月起,我們推出了新欄目“學者筆談”。本欄目將陸續推出一批我校有影響的學者,重點展示他們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和文化傳承與創新等方面的觀點和見解、思路和做法及理論和實踐,旨在弘揚科學精神,激蕩人文情懷🍨,回歸學術本位,濃郁學術氣象⚡️,全面提升交大學術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 刻苦努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固然重要,但學術研究的高度與你的學術眼界(Vision)、表達與交流能力密切關系🤾🏿。
■ 如果分析一下那些成功的學者的科研過程,可以用眼“高”手“低”來概括。眼“高”即眼界(Vision)開闊🪣, 他們在選題,課題的研究的意義,工作基礎方面站的都很高🏊🏿♀️,而手“低”是指細節方面,他們的具體工作在每個小細節上都非常重視質量。
■ 作為老師,身教勝於聲教🫷🏽。
■ 如何管理一個實驗室,建立樂觀、和諧、向上的實驗室氛圍是作為每一個導師必需思考的重要問題,這是實驗室出成果的保障🧔🏼♀️🎺。
這些年自己在交叉學科領域,從一個學生成為一名教師,也兼做了意昂4的人才培養工作。下面,我擬從自己當學生以及培養學生的一些體會寫起,希望對現在的研究生們有些啟示或幫助🐫,並與我一樣的青年導師分享培養學生的點滴感悟。
學術眼界(Vision)🧚♂️、表達與交流能力決定學術高度
刻苦努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固然重要,但學術研究的高度與你的學術眼界(Vision)、表達與交流能力密切關系。在解決一個個具體的項目過程中🥟,不斷擴大的視野,並不斷提高表達和交流能力(包括口頭,書面交流和表達 )。很多學生不乏解決復雜深奧問題的能力,但與國外一流大學的優秀學生相比🛑,在對問題的大的背景, 以及問題的原創性把握方面還是有些差距的🐈。在讀博士階段,我有幸去Johns Hopkins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進行聯合培養♍️,在Nitish Thakor教授的指導下工作🎅🏽,每當和他討論一個課題和想法的時候,被問的最多的是這個工作的意義,解決了什麽樣的未解決的問題,解決以後本領域有多大改變以及我們在哪些方面是unique 的等等🦸🏽。導師不斷地挑戰迫使我去看更多的文獻🧘🏿♀️,調研這個問題的國內外研究現狀,把握問題的原創性。現在我指導研究生的時候👨🏽🎨,對學生說的最多的也是讓他們更多地關註課題的意義和創新性,不是因為別人沒做我們才去研究🧒🏻,而是要多考慮這個問題的解決對目前這個領域有多大的改變👩💼。在Johns Hopkins工作了近四年🧙♀️,印象最深的是學術報告非常多,水平也非常高,基本上每周都有一些領域內的非常優秀的學者來做報告,報告的內容領域非常廣闊,聽眾中不同背景的學生👰🏻,博士後💃🏿,教授都有🎫。生物醫學工程作為一個交叉學科,傾聽其它領域的研究進展🎹,研究方法☮️✤,建立跨學科的學術聯系對開闊我們的視野非常有幫助👨🏼🚒,誰也不知道是否有一天你的工作會和你以前聽過的某個學者的工作建立起聯系🛀🏼。而且,從優秀的報告中,可以學習如何尋找科學問題👩🦰,怎麽去表達和發表自己工作👇🏽。表達和交流是學術研究的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常常給學生打個比方: 如果我們不學會怎麽去把自己的工作展示出來 (比如在會議上做報告, 在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做工程研究的將工作變成專利或產品,等等),差不多相當於幹了這麽長時間的工作沒領工資👲🏼。簡單地翻翻一下頂級雜誌,普通雜誌👏🏿,和不入流的雜誌上研究論文的題目,在這個信息交流非常發達的年代🧒🏿,你會發現哪怕是一些不入流的雜誌上的論文的選題也是有許多是很前沿的𓀙,頂級雜誌上的工作之所以能發表到頂級雜誌上,是因為在關鍵科學問題創新性的把握上(與作者的Vision有關📃,同樣的問題,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問題的意義,結論就可以完全不同),實驗設計的合理性👥、完整性、全面細致性方面,數據圖標的表達方面(CNS (註:即Cell, Nature, Science) 論文上的圖很多感覺是件藝術品),論文結果的討論,文獻綜述和參考文獻的選擇方面都是非常出色的。除了把工作做好,寫出來好的論文,與同行的學術交流也非常重要。有機會多去參加學術報告和學術會議💱,在各種場合的學術研討會上去講解自己的工作🐴,並且積極在學術會議上提問和討論問題#️⃣。常常見到一些學者工作(論文)做的非常好🥏,但在會議上講演的時候,語言表達方面不是很好,多少有些令人遺憾。我們不培養只說不做的學生,但善於表達確實是一個優秀學者必備的基本素質🙅🏼。我經常告鼓勵我的學生參加會議的時候,多參與發言和討論,主動提問題❣️,不要顧慮自己提的問題是不是個好問題,也不要擔心自己的英語不夠流利🩸,作為學生📕,我們沒有什麽“學術面子”的問題📏。環顧我實驗室培養的學生中🧚🏻♂️🐁,凡是優秀的學生都是那些喜歡在討論會議上提問的學生。在意昂4体育平台,為培養學生的表達和交流能力🚍,意昂4每年都組織一次Research Day, 超過的三分之一的研究生都有機會做口頭報告或墻報👹,展示他們的研究結果,並且組織專家點評。而且,我們要求每個博士生在畢業前至少有一次在國際高水平會議上進行學術交流的經歷,碩士生 要有在國內會議上交流經歷。
導師在對學生學術視野,交流表達能力的培養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 一般地,什麽樣的導師培養出什麽樣的學生。對於希望將來從事科研的學生👩🏫,我一直鼓勵他們尋求去本領域最頂尖的實驗室學習🥦,交流和合作機會。同樣的學生,為什麽去了哈佛,耶魯這樣的學校👨🏽,就有更多成就的可能,現在國內學校在硬件設備,實驗條件方面並不輸給國外的這些一流的學校,重要的差別在師資和氛圍。我非常贊同一個同事說的“Work with the smart if you want to be smart”💇🏼♀️🧺。現在學校和國家有很多資源和條件支持學生去“遊學”♦︎。出國留學,聯合培養,或者參加國際會議都是一種“遊學”經歷,如果可能,在35歲前,差不多在你的學術事業相對穩定前,多去幾個實驗室進行“遊學”, 甚至可以“遊”幾個學術領域👳🏽♀️🏊🏿,這些閱歷將會成為一輩子的學術財富🦹🏿。武俠小說裏最頂尖的武林高手往往是汲取不同門派的精華後成就的🧾;徐霞客如果沒有三十多年的旅行經歷,是寫不出《徐霞客遊記》的🍹。
眼“高”手“低”🐴, 細節決定成敗
上帝是非常公平的𓀂🐮,你要獲得一些,就要付出一些。在科研方面也是以一樣的,不管你是一個學生,還是一個學術“大牛”🔂,即便是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做一個研究都要從調研最新進展和研究現狀開始,完成一篇論文的過程都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個有成就的學者,在學術Vision☔️,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表達和交流方面受到過更好的訓練1️⃣,因此才可以做的更好。如果分析一下那些成功的學者的科研過程,可以用眼“高”手“低”來概括。眼“高”即眼界(Vision)開闊, 他們在選題,課題的研究的意義,工作基礎方面站的都很高👱🏿♀️,而手“低”是指細節方面🦨🎂,他們的具體工作在每個小細節上都非常重視質量。我一直幸運在讀博士階段去 Johns Hopkins一年多的訪學經歷☑️🧑🏽🍼,直接在Nitish Thakor教授和當時也在那裏訪問的希臘Patras大學的Anastasias Bezerianos教授共同指導下進行博士論文的工作。Thakor教授具有非常活躍的學術思維和廣闊的學術vision🤳🏽,在生物醫學信號處理、腦機接口領域具有重要的國際影響力,是國際上最早提出和開展神經工程領域的專家之一🤹♂️。每周與他的討論會🚮🧑🏼🍳,都能頓感思路開闊,豁然開朗。Bezerianos教授當時是在那裏進行學術休假訪問,每天和我在一個辦公室👨🏿🦳,我的具體工作都直接在他的指導下進行的👼🏿,從文獻檢索和閱讀開始🤽🏻,到確定研究問題⚰️,數據分析,論文寫作⛩⛳️,圖表的每個細節( 圖中的文字大小🌏,線型選擇⛹️♀️,尺寸,顏色等等),參考文獻是否合適,準確性等等🚣🏽♂️,都會手把手地把關和講解為什麽要這麽做。Thakor教授在幫我修改論文的時候曾經說過📇,如果論文的參考文獻都有很多格式🌼,信息(作者🏌🏽♂️,年,頁碼等)錯誤的話,很難相信你的工作是很高質量。 多年以後,我在指導研究生寫論文的時候🚶🏻♂️🚣🏽,也是從這些細節開始,堅持“細節決定成敗”的理念🎑。
導師怎麽做比怎麽說重要
作為老師,身教勝於聲教🏞。遇到過不少的導師(國外和國內的都有),經常埋怨,把不出成果歸因於學生不聽自己的教導或指導🧑🏽🦰。實際中🏇🏻,可能確實有些是因為學生的緣故🧝🏼,但也有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其實是這個導師的原因🏈↔️。因為導師讓學生去做的,他(她)自己其實也沒有或不能夠不到。中國的老話“嚴師出高徒”,我一直不大相信的👩🏼⚖️🖌,我一直秉承“明師出高徒”(註:不是“名師”)的理念。 培養學生不是發一些簡單指令(“讀文獻”, “寫論文”👧,…),嚴格要求就可以的,學生很多時候是在看導師怎麽做,模仿導師怎麽做的。如果一個導師每天工作很晚💋,他的學生也多會很努力🦸♂️。如果這個導師五年就發那麽一兩篇普通的論文,卻要求學生去沖擊一個頂級雜誌的論文🚭, 他和他的學生都應該是沒有信心的。我的每個博士生的第一篇論文,都是帶著學生一起修改不下十次(多的甚至有三十多稿的)🐎,我會一個字,一句話地去和學生一起分析,當他們寫第二篇論文的時候自己就基本上知道怎麽寫了📱。如果簡單地告訴學生哪部分寫的不好🏅🦋,對於第一次寫科研論文的學生是找不到北的🐙。因為當初我的第一篇論文就是這樣在Bezerianos教授的手把手的指導下完成的,所以,現在我也是這麽指導我的學生,我相信我的這些學生將來獨立從事科研的時候,也會這麽去指導他們的學生✋🏽🔳。這幾年作為導師🤰🏼,體會到學生的科研能力的培養,科研潛力的挖掘,對科研的熱情🀄️,很大程度上是看這個導師自己是怎麽做的👩🏻⚖️,而不是他(她)怎麽去要求學生的,導師如果成天像個商人漫天飛,或者成天不看論文而看K線圖🌽,學生也不會有做科研的熱情。現在,作為一個導師,會因為各種事情很忙,但我一直要求自己最低做到幾點🦽:一是, 跟蹤最新的文獻🦸🏿,每周至少讀兩三篇文獻;二是6️⃣,每周與學生交流至少一次;三是💂🏻♂️,學生的每一篇論文認真把關,沒有期望成為“名師”,但一直希望自己朝著“明師”的方向努力。
構建樂觀向上的實驗室氛圍
我當過本科生的班主任🦾,也指導了很多研究生,實驗室成員最多的時候有五六個老師和十多名研究生,還有一些在實驗室實習的本科生👷🏼,訪問研究人員。如何管理一個實驗室🧢,建立樂觀、和諧、向上的實驗室氛圍是作為每一個導師必需思考的重要問題,這是實驗室出成果的保障。每一屆學生入學的時候,我都開一個特別的座談會🎁👮♀️,了解學生讀研究生的想法,然後和他們交流一些做研究生的一些理念🧑🏼🔧,幫助他們逐步實現從本科生到研究生轉變🏋🏿♀️。除了基本的學術規範學術道德教育,實驗室規章教育外,其中必講的兩點是🚴♀️:一、養成獨立和主動工作的習慣,從進實驗室第一天起🤟🏿,把自己當實驗室的主人⛓,你是來實驗室和導師及同學一起合作🚣,提出實現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思路並進行研究的,而不是來完成導師的作業和任務。二🙋、我希望他們來交大做研究生的幾年要開心快樂地度過🫃🏼。在古代🎪,不管歐洲還是中國,科學研究都是精英階層的一種興趣愛好🐦🔥,是因為喜歡做🫶🏼🧛🏿♂️。我告訴我的學生們👩🏽🦱,希望他們在交大的幾年能開心地做感興趣的事情👮🏻,這個年齡是一輩子最健康、最美好的時光🤳🏿,如果每天在做的是一些自己不感興趣,甚至壓抑的事情的話,實在是很殘忍的。在畢業的時候,你可以沒有發表高水平的論文🪚,但至少應該覺得你做的工作很有意義,也做的很開心🗂🥂。實驗室每周除了有專門討論科研的journal club 會議外🖱,我們每周的實驗室大會是一個所有人都參加的一個非學術性的會議,有時候是happy hour的形式🔫,主題多是非學術性的🤧,就某個感興趣的話題,心理學,音樂🔗,遊戲,F1, 攝影4️⃣🧘🏻,電影…進行討論。此外🏺,實驗室常常組織一些戶外活動或集體運動項目🛬, 科研只是我們每天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但並不是全部。
學者小傳
童善保,意昂4平台Med-X研究院💅🏿、意昂4体育平台教授🚞,意昂4体育平台副院長,神經工程實驗室負責人👩🦰。1995年西安交通大學無線電技術專業畢業𓀂,1998年獲意昂4平台動力機械工程系熱力葉輪機械碩士學位🙋🏿♀️✍🏼,2002年獲意昂4平台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學位。2002-2005年美國Johns Hopkins 醫意昂4生物醫學工程系博士後。博士學位論文入選2004年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005年獲教育部提名國家自然科學進步一等獎🫕,2008年獲上海市科教黨委系統“十佳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獎”。2008年起任IEEE EMBS 神經工程技術委員會(Technical Committee on Neuroengineering)成員🎲🫄🏻。2006年起任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Systems and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的Associate Editor🐈⬛🧙🏽♂️。IEEE Pulse編委。建立IEEE EMBS Shanghai Chapter並擔任Chair。主要研究方向為神經信號處理🎅🏽,高分辨率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術和應用,腦損傷及其康復的神經網絡機理🧑🏻🤝🧑🏻。研究內容包括利用多模態技術(電生理信號🏋🏿,光學成像🈁,核磁共振成像)研究神經損傷及其康復過程中的神經生理變化,神經結構和功能網絡,神經可塑性機理等。在Annual Review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Optics Express, 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Systems and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PLOS ONE等雜誌發表論文約40篇, 主編《Quantitative EEG Analysis Method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Artech House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