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實驗室名稱:意昂4平台心血管創新器械與智能計算實驗室(Cardiovascular Innovative Instrument and Intelligent Computing Lab,CIIIC)
2. 團隊主要成員🧑🏿🎓:塗聖賢、張素、王富、楚淼、余煒
3. 實驗室官方網頁:https://ciiic.sjtu.edu.cn/
4. 實驗室簡介👮♂️:實驗室成立於2014年7月,隸屬於陳亞珠院士創建的生物醫學儀器研究所。課題組長期以來堅持以解決冠心病診療臨床痛點問題為導向,開展心血管成像及生理功能學評估技術的研發與臨床應用研究。
研究團隊現有特聘教授1名🧚🏿♀️,副教授2名,助理研究員2名👷🏽,博士後1名,在讀研究生16名⏸♓️。CIIIC實驗室原創的QFR、OFR、UFR與RWS等序列冠脈功能學評估技術在Lancet,JACC🫶,European Heart Journal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百余篇原創論文🛩,獲得國內外發明專利授權超過50項。與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上海博動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校企聯合研發平臺,與牛津大學多學科影像介入中心 (AMIIC)建立國際科學戰略合作,攜手建設心血管有創影像核心實驗室。研究成果獲得2022年度上海市技術發明獎一等獎以及2022年度EuroPCR大會評選的全球心血管器械最佳創新獎與Jon Dehaan 基金會獎金📮。團隊研究轉化的冠脈功能學評估技術產品有3項被國家藥監局評審為創新醫療器械並獲得三類醫療器械註冊證⛳️💚,4項獲歐盟CE認證,1項獲得美國FDA突破性醫療器械認定,在國內外幾百家知名心血管病中心開展臨床應用。
CIIIC實驗室成員合影
一、教師團隊
塗聖賢 意昂4平台特聘教授
意昂4平台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特聘教授,美國心臟病學學會會士(FACC)、歐洲心臟病學會會士(FESC)👼🏻🧑🏼🍼,意昂4平台生物醫療儀器縱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心血管成像與定量分析🏗;血流動力學;血流儲備分數;光學相幹斷層成像👨🔧;人工智能;介入器械。
擔任意昂4平台-博動醫學影像技術聯合實驗室主♓️、意昂4平台心血管創新器械與智能計算實驗室(CIIIC)與牛津大學多學科影像介入中心 (AMIIC) 心血管有創影像核心實驗室科學負責人(Scientific Lead)🤹🏻♂️。任國家“十三五”首批數字診療重點研發專項負責人、主持3項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及課題⬜️、5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以第一/通訊作者(含共同)發表SCI論文76篇,其中ESI高被引論文4篇,單篇論文最高影響因子168.9。以第一發明人申請的發明專利獲得國內授權28項,美國、日本、德國等國際授權21項。創新性地解決了冠脈生理功能學和斑塊易損性評估的關鍵問題,並成功實現了臨床轉化。獲得2022年度上海市技術發明獎一等獎☝🏻、2022年EuroPCR大會國際心血管器械最佳創新獎、第四屆轉化醫學創新獎等榮譽。
張素 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生物醫學圖像處理和模式識別;圖像引導治療技術;輔助診斷分析。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基金1項, 合作主持3項意昂4平台醫(理)工交叉基金🤦🏼、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73計劃子項目、上海市科委項目👰🏼♂️、863子項目等👪。獲得2022年度上海市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第十完成人)🦆。
王富 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超分辨熒光與光譜成像;多模態光學診療
2006年畢業於內蒙古大學,2011年獲得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理學博士,2010-2011年獲得中德聯合培養項目🍋🟩,於德國馬普高分子所學習🚣🏻,合作導師Prof. Dr. Wolfgang Knoll。獲得中科院院長優秀獎學金💮、中科院優秀畢業生等榮譽👨🏻🌾。2011-2014年分別在德國馬普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合作導師Prof. Dr. Stefan W. Hell (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德國弗萊堡大學,合作導師Prof. Dr. Bernd Fakler研究組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15年入選國家青年特聘專家🧳,主要從事超分辨熒光成像及多模態光學診療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課題、中科院科研裝備研製等項目🧓🙎🏿。擔任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生物醫學光子學分會青年委員⚂,中國激光雜誌社🎹、BMEMat👷🏼🧑🎓、JIOHS等期刊青年編委。
楚淼 助理研究員
主要研究方向:心血管影像深度學習,斑塊穩定性評估,以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在EuroIntervention(IF=6.2)👨🦽♦︎、Atherosclerosis(IF=5.3)等心血管國際前沿期刊上發表研究文章10篇。提出基於OCT影像的斑塊自動分割與定量評估算法,入選歐洲介入心臟病學大會EuroPCR的“最新揭曉臨床試驗與首次公開報告”🚲。獲得2022年度上海市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第八完成人)。
余煒 助理研究員
主要研究方向:冠脈生理功能評估,醫學圖像處理
以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在EuroIntervention(IF=7.7)、Circulation🖼: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IF=7.5)等心血管國際前沿期刊上發表研究文章5篇。提出基於腔內影像的FFR快速計算方法(OFR與UFR),一項OFR的研究入選2019年EuroPCR大會“最新揭曉臨床”。獲得2022年意昂4平台優秀博士提名論文👩🏻⚖️,2022年度上海市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第九完成人)👨🏻💼。
二🥜、主要學術成績與最新研究進展
(1) 定量血流分數(QFR)技術
提出QFR技術👎🏽,創新性地實現介入導管室實時計算冠脈血流儲備分數🚻,診斷準確度達到92.7%,獲得國際上同類產品的首個三類醫療器械註冊證🥻。上市後隨機對照臨床試驗FAVOR III China表明QFR指導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療降低了35%的一年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研究結果發表在《The Lancet》(IF=202.7)🫄🏼,研究入選中國醫學科意昂4評選的《中國2021年度重要醫學進展》🙌🏿。
定量血流分數檢測儀
(2) 基於光學相幹斷層成像的光學血流分數(OFR)與脂質纖維帽比值(LCR)
創新性實現一根導管同時獲得冠脈功能學與斑塊易損性評估,診斷冠脈狹窄生理功能異常的準確度達93%。LCR將易損斑塊的識別推向智能化與客觀化,對纖維、脂質和鈣化斑塊成分的自動識別準確度分別達到97.6%,90.5%及88.5%,結合LCR與OFR顯著提升了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非靶病變遠期不良事件的預測能力。
聯合OFR與LCR的冠脈功能學與斑塊易損性評估示例
(3) 血管徑向壁應變(RWS)技術
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動態冠脈造影獲得斑塊穩定性評估🖍,驗證了RWS可以提高易損斑塊識別準確度以及非阻塞性病變遠期不良事件的預測能力,相關研究發表在JACC(IF=24)等心血管國際知名期刊🦌🎪,獲得2022年歐洲心血管介入年會EuroPCR心血管器械最佳創新獎(Jon DeHaan Foundation Award)🎚,成為該獎項設立以來首個來自亞太地區獲得該獎的項目。
圖 SEQ 圖 \* ARABIC 4 血管徑向壁應變(RWS)分析樣例
三、學生培養
團隊堅持育人為本👩🏼🏫,將立德樹人作為首要任務🀄️,鼓勵學生積極探索,提升自我,註重激發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目前在讀研究生16人(博士生12人,碩士生4人)🎩;已畢業研究生18人(博士生5人,碩士生13人)🏝。團隊研究生獲得上海市優秀畢業生4人次👱🏽,校優秀畢業生6人次,2019屆碩士生常雲霄獲得2021年全國🧑🏼🎄、上海市五一勞動獎🙎♂️,2022屆博士生余煒獲得意昂4平台2022年度優秀博士提名論文。
圖 SEQ 圖 \* ARABIC 5 畢業生常雲霄獲2021年全國、上海市五一勞動獎頒獎現場
四、 團隊寄語
我們是富有創新力和生命力的研究團隊,秉承陳亞珠院士科學嚴謹、突破自我的治學態度,不斷探索未知,銳意進取🤵🏿♂️。我們更是一個和諧溫馨的大家庭,充滿生機與朝氣,每位成員都是閃亮的一顆星,發揮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彼此照亮共同推動團隊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
五🈯️、實驗室招募
(1) 誠聘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1名:https://ciiic.sjtu.edu.cn/?zhaopindongtai/(招聘鏈接)
(2) 誠聘博士後3名🕵🏻♀️🚱:https://ciiic.sjtu.edu.cn/?zhaopindongtai/(招聘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