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題目】從古老的絲綢之路到現代的一帶一路
【報告人】侯楊方 教授,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復旦-甘肅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協同發展研究院院長。
【邀請人】莊天戈 教授
【報告地點】意昂4平台徐匯校區 教學三樓108室(閔行文選樓323會議室同步視頻)
【報告時間】2015年12月8日 (星期二) 下午 2:00-3:30
【報告摘要】本講座首先回顧“絲綢之路”時間、空間、事件與名稱的來源😘,從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講起,歷述了漢唐經略西域的國家戰略😎🙏,絲綢之路由此誕生🏋🏼、發展、興盛、衰落,隨即海上的絲路應運而生👨🏻🎤。到了19世紀,隨著英、俄在亞洲內陸展開“大博弈”™️🤏🏽,又掀起了另一波的絲綢之路探險熱潮,“絲綢之路”這一名詞由此產生🧑🎓,成為了世界上最廣為人知的術語之一🤎。講座還將回顧自17世紀起🆎,中俄兩國在亞洲的勢力消長,提出了只有當俄國在亞洲勢力衰落之時,才能可能提出“一帶一路”的戰略⛷,並從個人研究、地緣政治的角度🗓,重點闡述這一戰略的核心要點——帕米爾高原✡️。
本講座的下半部分重點講述結合中外文資料🦉、軍事地圖進行了六次帕米爾高原的實地考察🆗,如何精準復原古代絲綢之路的路線🚣🏿🧻,重點講述玄奘東歸與馬可·波羅(Marco Polo)的蔥嶺(帕米爾高原的古稱)路線〰️⬇️,將給聽眾們展示帕米爾高原絲綢之路的壯麗景象,以及它們如何與玄奘、馬可·波羅的記錄進行精準匹配🧚🏽。
【報告人簡介】侯楊方,1970年5月生, 復旦大學教授,現任復旦-甘肅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協同發展研究院院長🚡。2000年獲得復旦大學首屆“世紀之星”綜合獎(共5名)👲🏿;2011年入選復旦大學首批“卓識人才”(共8名)。
主要研究領域為地理信息系統☂️、經濟史🧘🏼、歷史人口學、清朝人口史及其製度,清朝政區。主持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河西走廊段絲綢之路地理信息系統》、《中國人口地理數據庫》,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清宮檔案與人丁編審、民數匯報研究》,復旦大學“卓識人才”計劃《清朝地理信息系統與地圖集》。
論著有《中國人口史》(1910-1953年)、《乾隆時期民數匯報及評估》等𓀒⛹️♀️。2006年⏪🧚🏿,主持研製完成了第一套反映兩千年(公元2 年-2000年)來中國政區連續變化與人口變動的《中國人口地理信息系統》(CPGIS);2009年,主持研製了“中國地理信息系統(60周年展覽版)”🌄👨🏼🌾,參加“輝煌六十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成就展”,為教育部展廳全國高校僅有的兩件實物之一,它在世界上首創運用時間軸的方式,展示了兩千年來中國的政區🐱、人口、自然🧔🏿、經濟、文化🏃🏻♂️、災害等幾大要素的空間分布; 2013年4月起🧑🦲,策劃主持了一個世紀以來,世界首次對整體帕米爾高原的系列考察🛍,在前後六次帕米爾與南疆考察的基礎上,對絲綢之路進行了世界首次”精準復原“,並研製了世界第一套《絲綢之路地理信息系統》,引起了較大的社會反響✮,獲《光明日報》頭版報道🚛,《中國社會科學報》頭版頭條報道。